人們往往談細菌、病毒而色變,因為它們會侵害人的肌體,讓人生病。
其實,細菌也分有益菌和有害菌,就像人體消化道內,就存在不少幫助分解、消化食物的有益菌群,比如雙岐桿菌、乳酸桿菌等。
兒科專家表示,人體內各細菌群落都有一個平衡狀態,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孩子就容易出現腹瀉等癥狀。
比如有時孩子患呼吸道疾病,給他吃很多的抗生素,結果連體內一些有益菌也被殺滅了,而那些有害的菌群卻因為沒有天敵而迅速繁殖,或者出現變異,使藥物越來越失去效力,細菌的耐藥物性也越來越強。
適當接觸細菌有利增強免疫力
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抵抗“臟”東西的組織結構。抵抗方式之一是避免與攜帶病原體和傳染疾病的東西接觸,惡心嘔吐的感覺會讓人們本能地遠離那些讓人感覺不快的東西。第二種抵抗方式就是人的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打擊那些引起感染和過敏反應的有害病原體。
皮膚首先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在沒受傷時免疫力較強,皮膚黏膜、口腔黏膜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當細菌經過破損的皮膚或通過了黏膜屏障進入體內后,還有淋巴細胞會起作用,它一旦斷定某病毒或細菌不是體內原有的,而是外來的,就會把這些入侵者殺死。
人的抗病能力就像防衛能力一樣是逐漸養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主動形成抗病能力的方式,就是打疫苗,被動方式就是去接觸這些細菌和病毒,逐漸地認識它,自身就會形成對它的識別和抗病能力了。
事實上,人們不可能總是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細菌的環境中,與其總是避免打照面,不如讓自己的免疫力得到加強,不怕細菌的侵擾。
孩子過度“干凈”反而更易生病
孩子平時接觸細菌過少,免疫系統無法識別,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較弱。所以一旦環境中存在致病的細菌及病毒,會更容易生病和受到傳染。
孩子需要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好環境不等于真空環境,要想增加孩子的免疫力,除了加強身體鍛煉,注射疫苗等方式以外,也可以讓他們在一定的“臟”環境中磨練摔打,通過與細菌的適當接觸,讓身體認識細菌,并形成強大的戰勝細菌的免疫功能。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科爾生物官方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版權聲明
1.本站部分轉載的文章非原創,其版權和文責屬于原作者。2.本網所有轉載文章、鏈接及圖片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對可以提供充分證據的侵權信息,科爾生物官網將在確認后12小時內刪除。3.歡迎用戶投遞原創文章至469505530@qq.com,經審核后發布到首頁,其版權和文責屬于投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