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相信大家現在已經不再陌生,十多年前,我們對腸道菌群還知之甚少,因為大多數腸道微生物不能在體外培養,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好好研究它們。我們都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關于它們的信息。然而當時,我們并沒有因此而擔憂,因為那個時候我們認為細菌只是腸道的過客,只是來湊熱鬧而已,它們會隨著糞便排泄出去,不一定對我們的健康起重要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突破了傳統培養技術的局限,讓我們可以撥開腸道菌群的層層迷霧。研究的障礙被清除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了解也呈爆炸式增長。
我們的腸道內生活著一個非常復雜的微生物群落,至少包含有五種類型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和古細菌。
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體,我們大多數人似乎談菌色變,其實這種恐懼大錯特錯。確實,有一些細菌,比如志賀氏菌或沙門氏菌等,是有害的,會給我們帶來問題;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細菌都是好的,并且一直在試圖幫助我們,它們大多數都是我們的好朋友。
真菌既有單細胞,也有多細胞,與動物和植物相似,它們有細胞核和其它細胞器。它們比細菌更復雜,但是與細菌一樣,它們經常被認為是有害的,但是有許多真菌同樣在試圖幫助我們。它們還與細菌競爭,意味著存在一種零和博弈,一方得益意味著另一方受損。
病毒是由DNA或RNA組成的微小粒子,它們根本沒有細胞,甚至被認為是沒有生命的。當我們想到病毒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流感、艾滋和乙肝等疾病,包括現在的新冠病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試圖傷害人類。事實上,大多數病毒是健康平衡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細菌和諧平衡的必要條件。
寄生蟲是大自然的“小偷”。它們從宿主那里竊取能量,而且不提供任何好處并盡量不被發現。寄生蟲的種類很多,但是由于現代衛生條件的改善,大多數寄生蟲已經很少見。當然,我們也有很多人可能感染某種寄生蟲,但是沒有任何癥狀。
最后是古細菌。40億年前,在氧氣還沒有出現之前,這些古老的生物就已經在我們的星球上了,我們可以在海洋深處的裂谷或火山內部發現它們。我們還會發現它們在我們的結腸里舒適地待著。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們,它們似乎并不會與細菌和真菌爭奪能量,所以它們不像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其它部分那樣容易受到飲食的調節。
腸道菌群的深度難以捉摸,據估計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的數量要遠遠超過人類自身細胞的數量,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其中大部分是細菌。
這可能聽著有點惡心,但是它們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我們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由數以萬億計微生物組成的超級生物體。
人體腸道就像亞馬遜雨林一樣,是一個復雜生態系統,它在平衡與和諧中蓬勃發展。在亞馬遜雨林中,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它們都對這種和諧平衡至關重要,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我們討厭的物種,但是它們必不可少,它們的缺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削弱生態系統的健康。這也是為什么生物多樣性對任何生態系統都至關重要的原因。
人類腸道菌群也不例外,物種多樣性對于其健康平衡至關重要。我們的腸道中生活著超過1000種細菌,它們對消化功能息息相關。它們幫助我們分解食物,讓我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
我們的食物也是腸道微生物的食物,它們也需要食物來為它們提供能量,但是并不是每一種微生物都吃同樣的食物。我們所做的每一種飲食選擇都會助長一群特定的微生物,而其它的微生物則可能會消亡。如果我們永久去除某一種食物,那么依賴這種食物而生長繁衍的微生物就可能會餓死而滅絕。它們的繁殖速度很快,以至于在飲食改變后的24小時內,腸道菌群組成就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通過控制飲食來調節我們的腸道菌群組成。
我們所吃的食物會經過腸道微生物的代謝轉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健康的腸道細菌會通過將食物代謝成某種能夠減少炎癥、促進健康和平衡的物質來獎勵我們。但是相反,不健康的食物會喂養不健康的微生物,它們可能通過制造一些讓身體發炎的化合物來懲罰我們。
我們放進嘴里的大多數東西都會被這些微生物所代謝,包括藥物。這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同樣的藥物對一個人有效,而對另一個人則可能無效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化療藥物環磷酰胺實際上就是依靠腸道微生物來激活的,腸道越健康,使用這種藥物對抗癌癥的效果也越好。
這并不是我們唯一依賴它們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它們對健康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腸道本身。要定義人類的整體健康,應該有五個基本要素——免疫、新陳代謝、激素平衡、認知和基因表達,這涵蓋了我們作為人類生存所需的一切基礎,而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的所有這五個要素緊密聯系在一起。腸道菌群是人類健康的指揮中心,身體各個部位所發生的事情通常都離不開腸道微生物的工作,包括心臟和大腦。
我們可以把腸道想象成一個由許多不同角色的工人組成的工廠。每個工人都有自己的專長,為了工廠的發展,需要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當不同崗位的工人各司其職、互相配合時,工廠就能夠健康正常的運行。但是,如果大家分工不明確(比如工程師的工作由銷售去完成),或者所有的工作都由同一個人去完成,那么工廠就很難正常運轉。
同樣,當我們的腸道菌群缺乏多樣性時,人類健康的五個要素(免疫、新陳代謝、激素平衡、認知和基因表達)可能就會出現錯誤。它們都是相互聯系的,但其核心都是我們的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就是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表現為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有益微生物大量減少,而促炎癥的有害微生物異常增加。這是有問題的,腸道不再受到抗炎癥的有益細菌的保護,再加上大量促炎癥的有害細菌,這會導致保持腸壁完整性的緊密連接受到破壞,增加腸道通透性,這就是“腸漏”,這會導致細菌內毒素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炎癥。
細菌內毒素是由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等有害細菌產生的,它會引發炎癥,從低度炎癥到危及生命的敗血癥、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細菌內毒素血癥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心臟病、2型糖尿病、脂肪肝、骨關節炎、抑郁、焦慮、阿爾茨海默病等等。
聽起來很可怕,但是不要擔心,我們有辦法戰勝它。舉個例子:艱難梭菌可能大家很熟悉,這是一種致病性的細菌,它也存在于健康人的腸道中。在正常情況下,健康的腸道細菌可以抑制艱難梭菌的生長繁殖。
但是,如果腸道受損,沒有足夠的有益細菌時,艱難梭菌就會大量繁殖,變得更強大,導致結腸炎,并伴有腹痛、發燒和嚴重腹瀉。這甚至可能發展成為敗血癥,迅速奪走最健康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緊急手術切除整個結腸,以擺脫感染,挽救病人的生命。
21世紀初,艱難梭菌通常只在服用抗生素的住院病人身上發現??股卦跉⑺烙泻毦耐瑫r也會大量殺死有益細菌,從而讓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艱難梭菌大量繁殖并占據主導地位。這個時候通常又會使用另一種更強大的抗生素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這種方法奏效了一段時間,但是到201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抗生素失效的案例。同時,我們還看到艱難梭菌開始出現在一些從未服用過抗生素,也從未住過醫院的年輕人身上。隨著抗生素的效力逐漸減弱,人們對艱難梭菌感染變得越來越束手無策,有些人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更不幸的是很多人失去了他們的結腸甚至生命。
在絕望之時,研究人員嘗試用糞便作為治療手段,那就是糞便移植。當研究人員把一個健康人的糞便轉移到患者腸道時,可以有效的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有效率甚至高達90%以上,這簡直是個奇跡。
那么是什么讓糞便移植如此特別呢?其實很簡單,這是在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讓正確的細菌回到崗位工作,它們會立即控制和抑制致病性的艱難梭菌,就像那些擁有健康腸道菌群的人身上發生的一樣,他們可能有艱難梭菌的定植但是沒有造成感染。糞便移植現在也被用于治療很多難治性的疑難雜癥,取得了可喜的結果。
有人可能會問,糞便不是食物消化后的廢物嗎?其實不是,糞便重量的60%實際上是細菌,既有好菌也有壞菌,這反應了我們腸道里的細菌。即使你禁食,我們仍然會產生糞便,這是因為我們的腸道菌群在不斷地復制和更新。
平衡對腸道菌群以及與之交流的身體各個部分都至關重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消滅壞菌,但是也許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賦予好菌力量,讓它們能夠壓倒壞菌而占據主導地位。當達到平衡時,我們的腸道菌群就會好好地照顧我們。我們的腸道微生物是如此強大,即使是它們以“廢物”的形式存在,也能夠幫助治愈病危的人。
腸道菌群就是驅動人類健康的引擎,與其試圖消滅壞菌,不如讓我們一起努力,賦予好菌力量,恢復腸道菌群指揮中心的平衡,讓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小伙伴能夠自然地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新陳代謝、激素平衡、認知能力和基因表達,從而維持我們的健康。
來源:網絡